简介
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,策划、编辑了这套《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》丛书。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《当代北京丛书》中的史话系列,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。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、发展和进步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;以群众喜闻乐见盼形式,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,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、社会的发展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,同时,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,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。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。
目录
挑战昆曲主流地位的“花雅之争”
从昆曲在明中期兴起,到清乾隆年间,作为社会尤其首都北京的主流戏曲,大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,具有无可动摇的地位,出现了大量的好戏、好演员,使中国的民族戏曲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。但是,任何事物都难免有其局限:昆曲演出用的是文人所写的传奇,文词优美却过于典雅深奥,唱的是曲牌体,作者按曲牌填词度曲,演唱节奏缓慢,适宜有高文化修养的有闲阶级欣赏,备受上层社会和文人雅士的推崇而尊为“雅部”;一般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百姓看起来却比较吃力,他们更喜欢看通俗易懂、有家乡音乐风格的民族地方戏曲。这就逐渐形成了在北京之外的“南昆北弋东柳西梆”多种戏曲竞奏的局面。
南昆指的是昆曲,诞生于江苏昆山一带。北弋指弋阳腔,弋阳在江西,是那里流行的戏曲声腔。二者都属于南戏唱曲牌体的范畴。但在明朝中叶,昆山腔在音乐上进行了丰富改革,又获得文人的传奇剧本的支持;获得城市上层社会的喜欢而得到发展;弋阳腔主要演出于农村,还是无伴奏演唱,却受到普通百姓包括农民的欢迎。弋阳腔没有局限于江西,而是东南西北漂流几乎席卷了中国大地,在南方,川剧、湘剧的高腔就源自弋阳腔,到北方与北曲结合,形成了北方的高腔以至后来的北方昆曲。对它官方还是承认的,把昆弋并列。东柳是指山东、淮北的地方戏曲,今天还有山东柳子戏;西梆是流行在山西、陕西一带的梆子腔,即后来的秦腔、晋剧、河北梆子等。这些来自民间的戏曲声腔,流行在农村,音乐上比昆曲简单,却通俗易懂又好听,剧目很丰富。此外还有好多地方戏曲,很受民众欢迎。但是却受到上层士大夫鄙视,认为难登大雅之堂,贬之为“花部”,也称“乱弹”。
在清朝初年,北京的经济有所发展,京城聚集了一些商人,以晋商为主。他们更喜欢看诞生不久、流传在山陕一带的梆子腔。有观众就会有戏班活动,陕西、山西的梆子腔也来到北京。开始,它们无法抗衡强大的昆曲,只能在城外周围简陋的小戏园子演出,看客大多是来自晋、陕的商人和北京城郊当地的普通百姓。梆子不是典雅的曲牌体,而是通俗易懂、朗朗上口的板腔体,一种板式可以演唱各种押韵的唱词,叙述性强,演出的戏多是民间故事,唱腔、做工、表演、武打都有。但是它们进不了北京城。清王朝规定北京城内满汉分居,旗人住内城(今东城和西城区),内城不许设立戏园;汉人住外城(今宣武和崇文区),戏园只许设在外城,多在前门外一带,这里比较繁华。外城的东南和西南十分荒凉,基本是城市中的农村,这种情况一直保留到民国以后。
到乾隆年间,由于梆子等民间戏曲的发展兴盛,趁昆曲、京腔的戏班有些衰微,它们也逐渐挤进了北京城。有个川陕梆子工旦的艺人魏长生绰号魏三的,进北京搭班演出,红得很,他的做工表演很受看,还带来了表现汉族缠足妇女特征的“跷工”一一木制弓鞋,在舞台上表演细腻、婀娜风流,一时风靡京城。这使那些尊昆曲为上品不得侵犯的士大夫大为不满,抓住魏三演的戏有些黄色一一魏三除了《滚楼》等拿手戏外,居然还有据俭瓶櫛中最色情的那段“葡萄架”改编的戏,在乾隆五十年(1785),清廷颁发谕旨:北京只许演出昆、弋雅部戏曲,其余花部诸腔概行禁止;魏长生的命运是逐出京师。据说这道谕旨是和珅拟稿的。
这是第一次“花雅之争”。
评论正在加载....